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着“积极面向需求,发挥学科优势,突出海洋特色”的办学思路,以基础理论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并重、在综合中求特色,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以海洋为特色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和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环境科学研究机构。
环境学科是以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发展的,属于“问题引导型”学科。环境专业学习内容庞杂、范围广泛,所有知识都精通是困难的,所以在学生培养上采取分方向培养的方案,达到“精”的要求。而环境问题又是复杂的,需要综合性知识能力才能科学地解决,所以又要学生具备综合素质,要“通”。“精”、“通”体现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就是在方向层面问题解决上“精”,在基础技能上“通”。环境专业基础主要是有实验为主的化学、生物,以力学为主的物理,以实践为主的地质学等,所以基础性的实验(实践)是构筑环境专业知识的平台。虽然学院专业方向上有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动力、环境地质、岩土工程、水文地质、环境工程等,但是在实验环节上,具备基础层面上的一致性和通用性;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践)及环境问题(小项目)解决的训练,从而构建学生专业方向知识系统,达到能力的提升,“精”、“通”并举。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理念为:深化理论知识理解、牢固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解决问题能力。在学校“加强基础、资源共享、打造平台、突出特色”的方针指导下,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的海洋环境特色、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科特性,中心实验教学定位为“服务知识成长、引导能力提升、支持素质发展、塑造创新人才”。
围绕中心定位,结合理论课程体系,遵照“监测分析为基础、问题研究为构架、工程处置为目标、海洋环境为特色”的基本思想,实验教学在实验内容体系、实验室配置、人才培养型式方面的基本结构规划如下:
实验内容体系:基础性——分析化学、普通生物学、仪器分析、土质学与土力学分析、环境水文地质;综合性——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化学、环境动力过程模拟、环境地球物理探测;工程设计性——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地下水污染控制、岩土环境工程设计、海洋环境工程数值模拟、海洋环境工程水槽模型;创新性——大学生实验训练项目、学生自拟项目、教师科研项目。
实验室配置:基础性——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生物实验室、环境岩土实验室、大型仪器室;综合性——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动力实验室;工程设计性——污染控制实验室、环境动力实验室。
人才培养型式:理论-基本技能型、理论-问题研究型、理论-工程研究型、理论-工程设计型。
环境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环境问题解决上,必须具备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人才具有知识综合性;而由于学科涉及专业众多,知识内容庞杂,为使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必须进行分方向培养。环境学科产生特点是由于对“环境问题解决”而来,具有“问题引导”的特点。由此,环境学科人才培养必须具备专业基础综合、专门知识精湛、问题解决力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实践能力较高。针对此种情况,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服务知识成长、引导能力提升、支持素质发展、塑造创新人才”的基本定位。结合学院具有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全国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的学科优势和每年1500万元的项目科研优势,确定了“监测分析为基础、问题研究为构架、工程处置为目标、海洋环境为特色”的实验(实践)规划建设思想,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强化基本技能,研究带动综合;特色引领方向,工程锻炼全能。即对涉及环境学科的基本实验(实践)技能充分夯实,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利用学生实验(实践)研究训练项目将所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进行综合;将海洋环境特色的实验(实践)作为训练的载体,同时形成学生培养的特色定位;将环境问题解决的处置工程研究与设计作为工科学生全面锻炼的培养手段,达到学生培养具备系统综合能力的目标。在具备能力这一目标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通过强大的学科和科研优势,让本科生积极参加到科研中,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命题研究,以学校SRDP项目为带动,形成以科研项目为创新载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